?
武漢南三環內,洪山區白沙四路、青菱路交匯處,一處占地128畝的工地上,塔吊林立,挖機轟鳴,工人分區作戰、有條不紊。
這是我省首個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省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洪山院區的建設工地。經過6個多月的建設,項目地下室建設作業面全面鋪開,部分結構沖出地平面正負零——開始冒出地面了!
工地入口,一幅巨大的院區效果圖上勾畫出基地的模樣——門診醫技樓、綜合住院樓、醫療中心住院樓、醫療大數據中心等,單體建筑一共8個。地下,則將建設全連通的兩層空間,土方開挖量超過65萬立方米。
走進工地,一個“盆”狀巨大基坑映入眼簾。挖土、搭腳手架和模板、綁鋼筋、澆混凝土……沿著環繞基坑的施工便道前行,眼前展現的是不同的施工場景。
巨“盆”中部,密密麻麻的腳手架托起兩層的地下室結構,與地面平齊。未來,這上面將建起綜合住院樓。
“目前,正在加快推進地下室施工。”生產經理呂璋介紹,項目整體由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承建,總投資21.3億元,總建筑面積27.68萬平方米,現場作業面環繞一周有1.2公里。目前,近700名工人在場內3個大區、48個小區同時施工。
登上地下室頂板即綜合住院樓作業面,只見鋼筋工班組組長徐澤凌一手拿著一沓圖紙,一手按圖索驥正檢查著面前框架梁內的鋼筋數量。
框架梁內的鋼筋關系到房梁的承受力,一根不能少,一寸不能短。陽光下,徐澤凌一絲不茍。他的身后,60多名鋼筋工熟練地綁扎著梁板鋼筋。
“這一片區已經進入大樓主體結構施工階段,率先沖出地平面正負零!”項目中間片區施工負責人楊士成抬手指向一片工地。“綁扎好的鋼筋驗收之后,馬上會集中開始澆筑混凝土。”
“這是一個‘平戰結合’的醫院。”項目設計部負責人李鴻浩說,建成后平時為三甲綜合醫院,遇有重大疫情時,可迅速轉換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可轉換床位約880張。
“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是湖北省公共衛生體系補短板中的重點工程。”項目常務副經理鄭沙介紹,“力爭6月底項目地下室全部封頂,10月底主體結構封頂,2022年底交付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