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記者來到了硚口區
南泥灣大道改造工程第二標段探訪,
該道路分為南北兩側交替施工,
目前已完成北側的排水和樁基施工,
全面進入南側的大干階段。
為避免資源浪費,
該項目是武漢第一個在橋梁施工中,
對橋下的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
直接采取永久性結構施工的項目。
道路北側已恢復路面。
南泥灣大道改造(三環線—漢西三路)工程全長約為5.98公里,項目建成后,今后從三環線額頭灣立交可實現全程高架至南泥灣大道,打通城市西向主動脈,形成漢口中心城區至漢江灣城市副中心至吳家山組團一條高效快捷通道。
該項目分為兩個標段。武漢市橋梁工程有限公司施工范圍為二標段,西起豐碩路路口西側,往東止于漢西三路路口東側,全長3.104公里。
項目走向示意圖。
“這條道路為城市主干路,全線將新建雙向四車道高架橋梁,并同步對地面道路進行優化和改造,完善相關配套設施,集雨污水、橋梁、智能交通、綠化及城市路面改造于一體,高架橋設計速度為60公里/時,地面輔道設計速度為40公里/時,建設工期30個月。”項目經理張海波介紹,由于周邊居民區、學校、商鋪等密集,項目建設面臨任務重、場地狹小、交通疏解難、管線遷改復雜等一系列問題。
為了保證交通不中斷的同時推進建設,道路分為了北側和南側交替施工,北側首先打圍封閉,進行雨污管網以及樁基的施工,路面恢復后再開放交通,交替封閉南側進行打圍施工。
進入南側打圍區域,記者看到地下挖開了一條基坑,深約4米左右,工人正在進行雨水箱涵主體結構的施工,忙著鋼筋的綁扎和焊接。“目前我們北側全線排水施工和樁基施工都已經完成,路面大部分已恢復開放了交通,日前開始全面轉入了南側打圍施工,全線作業人員約130人。”張海波說。
記者注意到,雖然道路被圍擋分隔只剩一半可通行,但來往的車輛都還能順暢有序地行駛。北側恢復的路面雖然還沒有鋪設瀝青,在上面開車行駛也較為平穩。
張海波解釋,一般的橋梁施工,橋下的路面作為臨時施工便道,等橋梁建完后需要破除,重建永久性結構的道路。這個項目是武漢第一個在橋梁施工中,對橋下的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直接采取永久性結構施工的項目,避免資源浪費。“這種方法的采用,對精細化施工的要求更高,目前已經成功實施了一段,下一步將繼續按方案實施,并嚴保工程質量。”